川普遇上勁敵:市場 / Trump Meets His Match: The Markets (華爾街日報)

川普遇上勁敵:市場 / Trump Meets His Match: The Markets (華爾街日報)


日期: 2025-04-24

來源: https://www.wsj.com/politics/policy/trump-meets-his-match-the-markets-d011254c?mod=WTRN_pos1&cx_testId=3&cx_testVariant=cx_163&cx_artPos=0


引言 (Introduction)

  • 背景概述:2025年初,川普總統回到白宮三個月以來,推動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變革,包括聯邦機構重組、行政權力集中、挑戰全球聯盟以及重新配置美國在全球的經濟關係。這些政策在華盛頓引發了廣泛反響,並對金融市場造成顯著影響。
  • 核心事件:川普總統近期在面對股市大幅波動後,被迫多次軟化其貿易和經濟政策立場,表明金融市場可能是唯一能可靠地促使他讓步的力量。
  • 重要性與目的:此新聞事件揭示了政治權力與市場力量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以及金融市場如何成為制衡總統政策的重要機制。本摘要旨在深入剖析川普政策與市場反應之間的動態關係、川普對市場的態度轉變,以及這種互動對未來政策走向的潛在影響。
  • 關鍵摘要:面對市場大幅下跌,川普被迫對其激進的貿易政策做出調整,包括對剛實施的關稅暫停90天、軟化對中國的立場,以及暫時放棄解僱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的想法,這凸顯了金融市場作為政策制衡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川普在追求市場上漲與重塑美國製造業之間的內在矛盾。

主要內容分析 (Main Content Analysis)

市場反應迫使川普政策轉向

  • 川普在最近幾週因市場動盪而軟化經濟和貿易立場:
  • 在股市崩盤和美國債券拋售引發投資者恐慌後,川普對剛實施的關稅暫停90天
  • 在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145%後,川普軟化了對中國的態度
  • 在公開談論可能解僱鮑威爾後引發市場再次暴跌,川普暫時放棄了這一想法
  • 白宮官員辯解稱這些政策急轉彎是長期計劃的一部分:
  • 目的是迫使盟友和對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
  • 強調川普仍決心履行重置全球貿易的承諾
  • 政策轉變的直接原因是市場反應:
  • 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和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向川普提供證據,表明堅持原決定將導致市場進一步混亂
  • 川普本人承認暫停關稅部分原因是觀察到債券市場反應,人們變得「有點不安」
  • 企業高管直接向川普表達擔憂:
  • 川普與Target、Walmart和Home Depot等零售巨頭高管會面
  • 這些高管警告關稅可能擾亂供應鏈並提高價格

川普對市場的複雜態度與內在矛盾

  • 川普密切關注市場表現:
  • 前政治顧問David Urban表示:「他將市場視為事態發展的晴雨表」
  • 作為媒體消費者,川普無法避免電視屏幕和頭版上顯示的市場劇烈波動
  • 川普面臨的政策矛盾:
  • 推動市場上漲的目標與通過高關稅重振美國製造業的目標有時相互衝突
  • Urban指出:「總統對市場的熱愛和對美國工人被利用的蔑視之間存在內在緊張關係」
  • 川普對市場表現的反應模式:
  • 市場上漲時歸功於自己,下跌時與市場保持距離
  • 經常聲稱從拜登那裡繼承了一個「生病的」市場
  • 在競選期間警告選舉賀錦麗將引發「賀錦麗崩盤」和「1929年式的蕭條」
  • 川普公開言論凸顯其對市場的關注:
  • 在宣布對數十個國家徵收關稅後,引發多年來最嚴重的市場拋售,川普在Truth Social上發文:「我認為進展很順利——市場將會繁榮」
  • 在宣布關稅暫停90天前,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這是買入的好時機!!」
  • 市場因暫停關稅而大漲後,川普誇耀白宮午餐客人Charles Schwab因此賺了25億美元

市場表現與政治影響

  • 川普任期內的市場表現:
  • 自川普上任以來,標普500指數下跌約10%,是有記錄以來任何總統任期前94天最差表現
  • 川普反覆聲稱在其第一任期內股市上漲了88%,稱之為「我們國家歷史上最偉大的」
  • 實際上,標普500指數在川普第一任期內上漲約67%,高於拜登任期內的56%,但低於奧巴馬第一任期的漲幅
  • 選舉與市場反應:
  •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川普贏得去年大選後創下兩年來最大單日漲幅
  • 然而,選舉後的市場漲幅已被抹去
  • 市場作為政策工具:
  • 川普團隊可能利用市場作為對抗中國的工具
  • 財政部長Bessent在最近的電視採訪中沒有排除將中國股票從美國交易所除牌的可能性

多元觀點 / 潛在爭議 (Multiple Perspectives / Potential Controversies)

  • 白宮發言人Kush Desai表示:「引導川普總統決策的唯一利益是美國人民的最佳利益」,這與文章呈現的市場導向決策形成對比。
  • 川普自己對市場下跌的解釋:「我不希望任何事情下跌,但有時你必須服藥來修復某些東西」,暗示短期市場痛苦可能是長期經濟重塑的必要代價,這與其後來因市場壓力而讓步的行動形成矛盾。
  • 文章提出了一個核心爭議:川普的兩個主要目標——推動市場上漲和通過高關稅重振美國製造業——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這種矛盾可能無法完全調和。

對投資方面的影響 (Investment Impact)

  • 影響分析:
  • 短期影響:
  • 零售業:零售巨頭(如Target、Walmart、Home Depot)可能因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而面臨供應鏈挑戰和成本壓力,但川普願意聽取其擔憂可能減輕最壞的影響。
  • 債券市場: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已導致債券市場波動,投資者對通脹和財政政策的擔憂可能持續影響收益率曲線。
  • 進口依賴型企業:依賴進口零部件或產品的公司將面臨成本上升和供應鏈重組的壓力,即使有90天暫停期,長期不確定性仍然存在。
  • 長期影響:
  • 製造業:川普的重塑美國製造業願景可能推動國內製造業投資增加,但同時也可能提高整體生產成本。
  • 中美關係相關資產:對中國態度的反覆無常增加了相關投資的不確定性,包括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和在中國有重大業務的美國公司。
  • 美元資產:保護主義政策和財政擴張可能長期影響美元地位和美國債券的吸引力。
  • 整體市場情緒/宏觀經濟:
  • 政策不確定性已成為市場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標普500指數在川普任期前94天下跌約10%反映了這一點。
  • 市場似乎已成為政策制定的「制動器」,可能限制最極端政策的實施,但也增加了不可預測性。
  • 通脹風險上升,因為關稅最終可能轉嫁給消費者,進而影響消費支出和經濟增長。
  • 機會與風險:
  • 潛在機會:
  • 國內製造業和供應鏈相關公司可能受益於「重岸化」趨勢。
  • 市場波動可能為長期投資者創造優質資產的買入機會,正如川普自己所說:「這是買入的好時機!!」
  • 能夠靈活調整供應鏈的公司可能在新貿易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
  • 金融市場的制衡作用可能防止最極端政策的實施,為市場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
  • 主要風險:
  • 政策不確定性和突然轉向可能持續導致市場波動。
  • 關稅政策可能引發通脹壓力,進而影響利率和債券市場。
  • 全球貿易夥伴的報復性措施可能進一步擾亂全球供應鏈和貿易流動。
  • 中美關係惡化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連鎖反應,特別是如果美國真的將中國股票從美國交易所除牌。
  • 應對策略思考:
  • 密切關注川普對市場反應的敏感度,這可能是預測政策調整的領先指標。
  • 評估投資組合中對全球供應鏈和關稅變化敏感度高的公司敞口。
  • 考慮增加對國內製造業和可能從「重岸化」趨勢中受益的公司的配置。
  • 關注債券市場信號,因為它們似乎對川普的決策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
  • 準備應對持續的市場波動,可能需要更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
  • 請強調:此處僅為基於新聞內容的邏輯推演與分析,不構成任何具體的投資建議。

結論 (Conclusion)

  • 核心訊息回顧:川普總統在面對市場大幅下跌後被迫多次軟化其貿易政策立場,這凸顯了金融市場作為政策制衡力量的獨特作用,以及川普在推動市場上漲與通過高關稅重塑美國製造業這兩個目標之間的根本矛盾。
  • 綜合評估:川普與市場力量的這種動態互動代表了一個關鍵的政策轉折點,表明即使是擁有強大行政權力的總統也必須考慮市場反應。這種互動模式可能定義川普第二任期的經濟政策走向,在保護主義願景與市場現實之間尋找平衡點。
  • 未來展望 / 後續關注點:值得關注的是川普團隊是否能夠開發出既滿足其經濟民族主義目標又不引發嚴重市場動盪的政策工具。關鍵觀察點包括:90天關稅暫停期後的政策走向、與主要貿易夥伴(特別是中國)的談判進展、對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態度變化,以及市場對未來政策宣布的反應模式。這些因素將共同塑造美國經濟政策環境和全球貿易關係的未來走向。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 AI 輔助整理與摘要,僅供參考,請查閱原始來源獲取完整資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與英國達成協議,標誌10%關稅成為全球新基準 / With U.K. Deal, U.S. Signals That 10% Tariff on World Is New Baseline (華爾街日報)

2025年4月美國對華關稅行動分析:對等關稅、豁免與科技產品影響評估

AI正在推動全天候經濟發展,企業需要加快步伐 / AI Is Enabling an Always-On Economy. Companies Need to Pick Up the Pace. (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