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國市場:中國車企推動高階智駕普及
2025年一季度中國市場:中國車企推動高階智駕普及
日期: 2025-04-21
來源: https://www.marklines.com/cn/report/rep2827_202504
引言 (Introduction)
- 背景概述: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由本土車企主導的高階智能駕駛技術革命,同時跨國車企也加速推出增程車等新能源車型,政府則擴大汽車報廢更新支持範圍以刺激消費。
- 核心事件:比亞迪、吉利、奇瑞、廣汽等中國主要車企紛紛發布高階智駕技術並宣布全系車型搭載計劃,同時政府出台多項政策支持汽車消費和新能源汽車發展。
- 重要性與目的:此次高階智駕技術的大規模普及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領域的重大突破,本摘要旨在深入剖析中國本土車企與跨國車企的戰略佈局、政府政策支持方向以及這些發展對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影響。
- 關鍵摘要:中國本土車企正通過全系車型搭載高階智駕技術實現規模化普及,同時政府通過擴大報廢補貼範圍和提供新能源車補貼等方式推動汽車消費升級,這將加速中國汽車市場向智能化、電動化方向轉型。
主要內容分析 (Main Content Analysis)
- 中國本土車企高階智駕技術普及戰略
- 關鍵事實與論點:
- 比亞迪於2025年2月10日發布高階智駕技術"天神之眼",分為A/B/C三個版本,覆蓋旗下全系車型
- 吉利於2025年3月3日發布"千里浩瀚"安全高階智能駕駛系統,覆蓋集團全系車型
- 奇瑞於2025年3月18日發布"獵鷹智駕"智能化方案,計劃2025年實現全品牌全系車型搭載
- 廣汽集團發布"星靈智行"行動計劃,2025年起昊鉑全系產品標配高階智駕,傳祺和埃安主流車型搭載高階智駕
- 理想汽車於2025年3月18日發布下一代自動駕駛架構MindVLA,作為機器人大模型賦予自動駕駛強大的3D空間理解能力
- 上汽、一汽、東風、長安等多家車企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加速智能化發展
- 深入分析:
- 中國車企高階智駕技術普及呈現三大特點:全系覆蓋、多層次產品線和自主研發。與早期僅在高端車型配置的策略不同,當前中國車企採取全系覆蓋策略,從入門到高端車型均提供高階智駕選項,大幅降低了智能駕駛的門檻。
-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分為三個版本,針對不同品牌和價位車型提供差異化配置,體現了中國車企在技術普及上的靈活策略。高端品牌如仰望搭載最高配置版本,而比亞迪品牌則提供基礎版本,確保各價位消費者都能體驗智能駕駛。
- 中國車企在智駕技術上的普及戰略將加速行業標準的形成和成本下降,預計將在2-3年內使高階智駕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標準配置,這也將對全球汽車市場產生示範效應。
- 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策略
- 關鍵事實與論點:
- 大眾與一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自2026年起新增11款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全新車型,包括6款純電車型、2款插混車型、2款增程車型、1款燃油車型
- 豐田於2025年2月5日宣布在上海成立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研發/生產公司,年產能約10萬輛,計劃2027年投產
- 日產與東風發布新能源技術成果,包括全棧自研新能源技術架構"天演架構"等,2026年底前將推出5款新能源車型
- 上汽通用宣布2025-2026年將推出10餘款新能源產品,到2027年預計新能源滲透率將超過60%
- 神龍汽車(Stellantis與東風合資)於2025年3月25日發布新能源汽車品牌"HEDMOS示界",並與武漢經開區簽署新能源車型生產基地項目投資合作協議
- 深入分析:
- 跨國車企正加速調整在中國市場的戰略,從過去主打燃油車轉向增程、插混等多元化新能源產品線,這反映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特性的重新認識和適應。
- 與純電動戰略相比,大眾、豐田等跨國車企更加注重增程式和插電混合動力技術,這表明他們認為在中國市場的過渡期內,這些技術路線更符合消費者需求和基礎設施現狀。
- 跨國車企正加強與中國本土供應鏈和技術公司的合作,如大眾與寧德時代的電池合作、寶馬與阿里巴巴的智能化合作等,以彌補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的技術差距。
- 雖然跨國車企紛紛加大在華投資和本土化研發,但與中國本土車企在智能駕駛普及速度上仍存在差距,這可能導致市場份額進一步向本土品牌傾斜。
- 中國政府汽車產業支持政策與市場刺激措施
- 關鍵事實與論點:
-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於2025年1月8日發布通知,將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納入可申請報廢更新補貼的舊車範圍
- 個人消費者轉讓登記並購買新車的,購買新能源乘用車單台補貼最高不超過1.5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單台補貼最高不超過1.3萬元
- 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8部門在天津、常州、無錫等10個城市啟動第二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
- 交通運輸部等三部門於2025年3月19日發布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及動力電池更新補貼實施細則,每輛車平均補貼8萬元
- 交通運輸部等三部門於2025年3月18日發布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通知,支持國三、國四排放標準營運貨車報廢更新
- 工信部於2025年1月2日發布2026-2027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有關要求(徵求意見稿),2026年度、2027年度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48%和58%
- 深入分析:
- 中國政府的汽車產業政策呈現三大方向:擴大報廢補貼範圍、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監管水平。
- 將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納入報廢補貼範圍是一項重大調整,這將釋放大量更新需求,預計將有效刺激2025年的汽車銷售市場。
- 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從早期的直接購車補貼轉向以舊換新補貼和基礎設施建設補貼,這反映了政策重點從培育市場轉向建立長效機制。
- 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的持續提高(2026年48%,2027年58%)將迫使更多車企加速電動化轉型,特別是對於尚未建立完整新能源產品線的跨國車企形成壓力。
- 政府對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准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加強,表明監管正在跟上技術發展步伐,這有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 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與跨界合作新趨勢
- 關鍵事實與論點:
- 比亞迪於2025年3月17日發布超級e平台(全域1,000V高壓架構),推出閃充電池(充電功率1MW)、3萬轉電機和全新一代車規級碳化矽功率芯片
- 比亞迪於2025年3月2日攜手大疆發布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靈鵑",覆蓋旗下全品牌車型
- 蔚來於2025年3月17日與寧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將構建覆蓋全系乘用車的換電網絡,統一行業技術標準
- 小鵑於2025年1月6日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達成戰略合作,相互開放超快充網絡
- 理想汽車於2025年3月27日宣布自研汽車操作系統"理想星環OS"(Li Auto Halo OS)開源
- 長城重卡Hi4-G超級混動系統於2025年3月26日發布,採用8擋智能混動變速器、康明斯13L高熱效率發動機、三擎智能動力架構
- 深入分析:
-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形成全新的合作生態,傳統的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關係被更加開放的跨界合作模式所取代。比亞迪與大疆的合作、蔚來與寧德時代的換電網絡合作等都體現了這一趨勢。
- 車企間的充電網絡互聯互通成為新趨勢,如小鵑與大眾、bp的充電網絡合作,這將加速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和使用效率提升。
- 理想汽車開源其自研操作系統,表明中國車企正從硬件競爭向軟件生態競爭轉變,這可能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創造方式。
- 中國車企的技術創新已從追趕模仿階段進入自主創新階段,比亞迪的閃充電池、3萬轉電機等技術已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這將改變全球汽車技術創新的格局。
- 商用車領域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也在加速推進,長城重卡的超級混動系統、一汽解放青島微型商用車項目等都表明中國在商用車領域的技術突破。
多元觀點 / 潛在爭議 (Multiple Perspectives / Potential Controversies)
- 雖然新聞中主要報導了各車企積極推進高階智駕技術的動態,但業內對於高階智駕技術普及的時間表和實際效果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專家認為,當前的高階智駕技術在複雜城市環境中的表現仍有待驗證,全面普及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 關於技術路線選擇,中國本土車企普遍更加激進地推進純電動路線,而跨國車企則更加注重增程和插混技術,這反映了對市場發展階段和消費者需求的不同判斷。
- 對於政府擴大報廢補貼範圍的政策,雖然有助於刺激短期消費,但也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負擔,是否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值得討論。
對投資方面的影響 (Investment Impact)
- 影響分析:
- 短期內,中國本土車企尤其是在高階智駕領域領先的企業(如比亞迪、理想、吉利等)可能獲得市場份額和估值提升,而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能繼續承壓。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將受益於市場擴張,特別是能夠支持高壓快充和高性能電驅系統的供應商。
- 智能駕駛領域的芯片、傳感器、算法等技術供應商將迎來更大市場機會,尤其是能夠提供低成本、高性能解決方案的企業。
- 對整體市場情緒而言,中國汽車產業的技術突破和政策支持將增強投資者對中國製造業升級的信心,可能帶動相關板塊估值修復。
- 機會與風險:
- 投資機會:(1)高階智駕技術供應鏈企業,特別是激光雷達、高性能計算平台等領域的領先企業;(2)電池技術創新企業,尤其是快充技術和換電網絡相關企業;(3)汽車智能化軟件和操作系統開發商。
- 主要風險:(1)高階智駕技術普及可能帶來的安全和法律責任問題;(2)技術迭代過快導致的投資回報週期縮短;(3)補貼政策退坡後可能出現的市場調整;(4)跨國車企加速調整戰略後的競爭加劇。
- 應對策略思考:
- 投資者可關注具有技術壁壘和成本優勢的龍頭企業,特別是在智能駕駛軟硬件、高性能電池和電驅系統等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 建議密切跟蹤政策變化,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和智能網聯汽車監管政策的落地情況,這將影響市場格局和競爭態勢。
- 可考慮關注汽車後市場服務領域的創新企業,如充電網絡運營商、智能維保服務提供商等,這些領域將隨著新能源和智能汽車保有量增加而迎來成長機會。
- 請強調:此處僅為基於新聞內容的邏輯推演與分析,不構成任何具體的投資建議。
結論 (Conclusion)
- 核心訊息回顧: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市場最關鍵的發展是本土車企推動高階智駕技術全系普及,以及政府通過擴大報廢補貼範圍等方式刺激汽車消費升級。這標誌著中國汽車產業正從規模增長階段進入質量提升階段,智能化和電動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
- 綜合評估:中國車企在高階智駕領域的全面發力將加速行業技術標準的形成和成本下降,預計將在未來2-3年內使智能駕駛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標準配置。同時,政府政策對汽車消費的支持力度不減,這將確保市場在轉型過程中保持穩定增長。
- 未來展望 / 後續關注點:未來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包括:(1)高階智駕技術在實際使用中的表現和消費者接受度;(2)跨國車企的本土化戰略調整效果;(3)充電和換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4)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對市場結構的影響;(5)汽車操作系統和軟件生態的競爭格局變化。這些因素將共同決定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發展軌跡和競爭格局。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 AI 輔助整理與摘要,僅供參考,請查閱原始來源獲取完整資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