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貿易失衡的看法是對的,但他知道如何解決嗎? / Trump Is Right About Trade Imbalances. Does He Know How to Fix Them? (華爾街日報)

川普對貿易失衡的看法是對的,但他知道如何解決嗎? / Trump Is Right About Trade Imbalances. Does He Know How to Fix Them? (華爾街日報)


日期: 2025-05-03

來源: https://www.wsj.com/economy/global/trump-is-right-about-trade-imbalances-does-he-know-how-to-fix-them-96ae3fcb?mod=economy_lead_pos3


引言 (Introduction)

  • 背景概述:在2025年,全球經濟面臨持續性貿易失衡問題,特別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與中國等國的貿易順差。文章將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41年提出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方案與川普政府當前的政策思路進行了對比分析。
  • 核心事件:本文探討了川普政府提出的「馬阿拉歌協議」(Mar-a-Lago Accord)構想,該協議旨在透過削弱美元匯率來促進美國製造業復興,並解決長期貿易失衡問題。
  • 重要性與目的:全球貿易失衡問題不僅影響各國經濟結構,也深刻改變了美國製造業格局和就業市場。本摘要旨在深入剖析凱因斯的歷史方案與川普政府當前政策之間的聯繫,以及解決貿易失衡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 關鍵摘要:1) 川普政府與凱因斯的觀點在認識貿易失衡危害性上有相似之處,但解決方案截然不同;2) 「馬阿拉歌協議」作為一種激進的政策工具存在重大爭議,其實際可行性受到質疑,且忽略了美國國內財政赤字等根本問題。

主要內容分析 (Main Content Analysis)

凱因斯的國際貨幣改革願景與當代意義

  • 1941年9月初,英國經濟學家凱因斯在倫敦遭受德國轟炸的背景下,花了六天時間構思戰後國際經濟秩序,提出了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中最大膽的提案」。
  • 凱因斯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清算同盟」(Clearing Union),這一機構將擁有自己的國際貨幣「班科」(bancor),各國在此設立賬戶進行貿易結算。
  • 該方案最獨特之處在於其「對稱性」:不僅對貿易逆差國收取利息,也對貿易順差國施加懲罰,迫使兩者都有動力調整失衡狀態。
  • 凱因斯的提案在1944年布列敦森林會議上被否決,主要反對者是當時全球最大貿易順差國——美國。

凱因斯的方案源於對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反思。當時金本位制崩潰後,國際貨幣體系陷入混亂,導致貿易失衡、保護主義和貨幣戰爭,最終助長了納粹黨的崛起。他認為,若不建立一個能有效調節全球失衡的制度性框架,歷史悲劇可能重演。

凱因斯方案的核心價值在於認識到全球經濟平衡需要「雙向調整」—順差國與逆差國都應承擔責任。這一理念在當今依然具有深刻啟示意義,特別是在美中貿易關係背景下。正如文章所述:「凱因斯的觀點是,有千種方法可以在貿易上作弊,推高經常賬戶順差。所以讓我們直接關注結果。」

從布列敦森林體系到當前全球失衡格局

  • 布列敦森林體系取代了凱因斯的方案,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與黃金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監管。
  • 該體系在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運行良好,全球貿易失衡遠小於之前或之後的水平。
  • 1960年代,越戰開支和福利國家擴張導致美國財政壓力增大,國際收支失衡開始擴大。
  • 1971年,尼克森總統終結了布列敦森林體系,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繫,開啟了貨幣自由浮動時代。
  • 此後,全球資本流動加劇,貿易失衡擴大。美國從貿易順差國轉變為逆差國,中國(2000年加入WTO後)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

尼克森的決定可被視為導致當今全球失衡局面的轉折點。在缺乏有效約束機制的情況下,一些國家能夠長期維持巨額貿易順差,而美國則持續累積逆差。這種狀況本應透過匯率和工資調整來自我糾正——美元貶值、中國消費增加並增加進口,但這種自然調整並未有效發生。

美元作為全球主導貨幣,其強勢往往使美國出口商難以與外國競爭對手競爭,加速了美國去工業化進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受影響的往往是美國總統選舉中的「搖擺州」,這解釋了為何歷任總統都承諾重振美國製造業。

「馬阿拉歌協議」: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構想與爭議

  • 川普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Stephen Miran在2024年底提出「馬阿拉歌協議」構想,旨在削弱美元以促進美國製造業復興。
  • 該方案核心機制包括:利用關稅迫使其他國家加入美國貿易區;要求這些國家干預匯市降低美元價值;可能要求這些國家將持有的美債置換為更長期限的債券。
  • Miran最近似乎對該想法降溫,稱政府並未積極考慮此方案。財政部官員可能已指出,強迫其他國家接受可能永不償還的美國債券實質上是一種違約行為。
  • 白宮發言人澄清稱,「Miran和政府從未對這一想法感到熱衷」。
  • 儘管如此,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上週仍表示支持IMF繼續存在,但要求其「點名批評像中國這樣長期實施全球扭曲性政策和不透明匯率操作的國家」。

「馬阿拉歌協議」構想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因為其激進性,更因為它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關稅不僅是保護主義工具,更是應對全球經濟失衡的手段。這一思路將川普的貿易政策與凱因斯的歷史關切聯繫起來,賦予其更深層次的經濟理論基礎。

然而,該方案的強制性和單邊主義特徵引發了嚴重擔憂。要求他國接受可能永不償還的長期債券,實質上是一種「軟性違約」,可能嚴重損害美國的國際信用。這也解釋了為何Miran和白宮都試圖與這一激進構想保持距離。

替代方案與國內挑戰:解決貿易失衡的多元路徑

  • 北京大學金融史學家Michael Pettis提出了一種更接近凱因斯原則的替代方案:美國應推動一系列貿易協定,要求各簽署國維持低水平的貿易失衡。
  • 如果一國貿易失衡超過特定閾值,其他國家可對其徵收懲罰性關稅。這將形成一個類似凱因斯構想的關稅同盟,但不涉及國際貨幣。
  • Pettis認為,應將焦點放在貿易順差這一「結果」上,而非糾結於各種貿易「手段」。
  • 然而,即使美國成功說服貿易夥伴簽署協議,仍需面對國內挑戰,特別是不斷膨脹的國家債務。
  • 抑制國內需求(從而減少進口)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透過增稅或削減支出來減少政府借款,但川普政府是否準備採取這些措施仍是疑問。

近期美元已經開始走弱,但並非以健康方式。美元、股價和債券價格三者同步下跌,這種「三重下跌」有兩種可能解釋:要麼市場預期經濟衰退即將來臨,要麼投資者正在撤離美元資產。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樂觀。

文章結尾指出了一個深刻的諷刺:川普可能已經在不經意間觸發了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大轉變,而非透過精心設計的協議。這提醒我們,在複雜的全球經濟體系中,政策意圖與實際結果之間往往存在巨大差距。

多元觀點 / 潛在爭議 (Multiple Perspectives / Potential Controversies)

  • 貿易逆差本質之爭:文章明確指出,「與川普總統不同,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些赤字基本上是良性的」,主要反映了國家間儲蓄和投資的差異。這代表了主流經濟學與川普/凱因斯觀點之間的根本分歧。
  • 關稅效用之爭:關稅是否為解決貿易失衡的有效工具存在激烈爭議。支持者視其為迫使貿易夥伴改變行為的必要手段;批評者則認為這是低效的保護主義,最終將損害消費者和整體經濟。
  • 美元地位之爭:「馬阿拉歌協議」挑戰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支持者認為美元過強損害了美國製造業;反對者警告,人為削弱美元可能損害美國的國際金融影響力和借貸能力。
  • 國內因素與外部因素之爭:文章暗示,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在於國內財政政策(高赤字)和低儲蓄率,而非僅僅是他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這一觀點與川普政府將問題主要歸咎於外部因素的立場形成對比。

對投資方面的影響 (Investment Impact)

  • 影響分析:
  • 短期影響: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和「馬阿拉歌協議」討論可能導致美元波動加劇,特別是如果實施大規模關稅或匯率干預措施。美元、股市和債券市場已經出現「三重下跌」,反映市場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
  • 產業影響:美國製造業(特別是鋼鐵、汽車等傳統產業)可能在短期內從關稅保護和美元貶值中受益;但依賴進口零部件或面向出口的高科技製造業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 區域影響:美國「鐵鏽帶」(Rust Belt)地區可能從製造業回流政策中獲益;而主要出口國(如中國、德國)可能面臨出口壓力和被迫調整經濟結構。
  • 宏觀影響:若關稅政策擴大,可能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加劇通膨壓力,進而影響聯準會貨幣政策;同時可能引發貿易夥伴的報復措施,損害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
  • 機會與風險:
  • 投資機會:
  • 美國國內製造業,特別是可能受益於「再工業化」政策的傳統產業。
  • 替代性貿易路線和供應鏈重組帶來的機會,如受益於貿易轉移的第三國市場。
  • 若美元持續走弱,黃金和其他實物資產可能成為避險選擇。
  • 國內消費和服務業可能受益於製造業就業增加帶來的收入效應。
  • 主要風險:
  • 政策不確定性風險:川普政府的具體政策方向和實施力度難以預測。
  • 報復風險:主要貿易夥伴可能採取反制措施,引發更廣泛的貿易衝突。
  • 通膨風險:關稅和供應鏈中斷可能推高物價。
  • 美國國債市場風險:若「馬阿拉歌協議」中的債務置換構想被認真考慮,可能引發國債市場動盪。
  • 全球經濟放緩風險:貿易摩擦升級可能損害全球經濟增長前景。
  • 應對策略思考:
  • 密切關注川普政府的政策聲明和實際行動,特別是關稅措施和與主要貿易夥伴的談判進展。
  • 評估投資組合對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敏感性,考慮適度增加國內市場導向的資產配置。
  • 關注美元匯率走勢和美國國債市場動態,作為判斷政策影響的關鍵指標。
  • 考慮分散投資於不同貨幣和地區,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 關注美國國內財政政策發展,特別是赤字和債務管理措施,這可能是影響長期貿易平衡的關鍵因素。
  • 請強調:此處僅為基於新聞內容的邏輯推演與分析,不構成任何具體的投資建議。

結論 (Conclusion)

  • 核心訊息回顧:全球貿易失衡問題反映了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凱因斯在80年前就已洞察並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川普政府的「馬阿拉歌協議」構想雖然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其單邊主義和強制性特徵引發了嚴重爭議,且忽略了美國國內財政失衡等根本因素。
  • 綜合評估:川普政府對貿易失衡問題的關注標誌著美國對全球經濟規則的重新思考,可能成為國際貨幣體系轉型的催化劑。然而,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需要多邊協調和國內外政策的協同配合,而非僅靠關稅和匯率干預等單邊手段。
  • 未來展望 / 後續關注點:未來值得關注的關鍵點包括:1) 川普政府是否會從激進的「馬阿拉歌協議」轉向更務實的政策組合;2) 主要貿易夥伴(特別是中國和歐盟)的回應策略;3) 美元匯率和美國國債市場的走勢;4) 美國國內財政政策調整;5) 國際組織(如IMF)在協調全球失衡問題上的作用變化。這些發展將共同決定全球貿易格局和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走向。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 AI 輔助整理與摘要,僅供參考,請查閱原始來源獲取完整資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美國與英國達成協議,標誌10%關稅成為全球新基準 / With U.K. Deal, U.S. Signals That 10% Tariff on World Is New Baseline (華爾街日報)

2025年4月美國對華關稅行動分析:對等關稅、豁免與科技產品影響評估

AI正在推動全天候經濟發展,企業需要加快步伐 / AI Is Enabling an Always-On Economy. Companies Need to Pick Up the Pace. (華爾街日報)